历史上意大利在远东地区的存在感较低,特别是海军力量,这跟其海军战略有关,意大利海军的理想一直是在地中海这个澡盆里称霸、对远洋关注度较小。其实意大利海军实力一直不弱,曾经排世界第四,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海军比意大利强的国家也不超过一只手。今天给大家介绍早期意大利远东舰队的一艘军舰,虽然吨位不大,但经历坎坷、有着不少故事,这艘军舰便是“勒班托”号布雷舰。 上世纪20~40年代,意大利远东舰队实力比较弱,常驻舰艇主要由炮舰、布雷舰和鱼雷艇构成,只在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后派过巡洋舰到远东维护其利益。“勒班托”号布雷舰于1925年6月在意大利安科纳海军造船厂铺设龙骨,1927年5月下水,1927年底竣工服役,随后被派往中国,加入意大利远东舰队。主要活动水域为长江流域,以上海为据点,当时上海有公共租界。 “勒班托”号布雷舰主要性能:舰长62.2米,宽8.7米,吃水2.6米,标准排水量615吨,满载排水量848吨,舰员编制66人。动力为2台三胀式往复蒸汽机,1500马力,双轴,航速13.7节,续航力3500海里/10节。配备2门102毫米/45倍径主炮,1门76毫米/40倍径高射炮,2挺机枪,并可携带80枚水雷。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由于意大利和日本同为轴心国,因此该舰在上海陷落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直到1943年意大利战败,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新政府和盟军媾和,意大利同德国、日本成为敌对国关系。滞留上海的意大利海军舰艇和商船与本国海军司令部保持着电报联系,船长们得知意大利投降后,大多决定自沉舰船,以避免被日军俘获,停靠上海码头的“勒班托”号甚至向前来夺船的日军开炮。当日本兵冲上军舰甲板时,舰上的意大利水兵果断打开通海阀,“勒班托”号在一片白色水雾中缓缓沉入黄浦江,只留下一群日本兵望船兴叹。后来“勒班托”号上的意大利官兵被恼羞成怒的日军全部关进战俘营,吃了不少苦头! 都说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军队懦弱,战斗力低下,但至少“勒班托”号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身处绝境却敢于反抗。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驻扎在上海的美国“威克”号炮舰一枪未发就被日军占领了,对比之下意大利人的表现算可以了!
沉没的“勒班托”号在1943年11月18日被日军打捞起来,在江南造船厂修理并重新武装,1944年5月修理完毕,改名“兴津”号(兴津是日本静冈县的一处旅游胜地)编入日本海军服役。日军为“兴津”号配备了3门三年式76毫米/40倍径高射炮、5门九六式25毫米/60倍径高射炮(1座三联装,2座单装),4座九四式深弹发射炮,2条深弹投放轨,并可携带36枚水雷。经过改造后,“兴津”号的最大航速达到15节。顺便提一下,“兴津”号在1944年5月4日试航时出了个大事故,全速航行时舰首撞上为其拍照的拖船“鹰丸”号,“鹰丸”号在5分钟内就沉没了,船上数人被淹死!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舰船损失严重,由于“兴津”号具备洋航能力,故日军将该舰用于执行中国沿海航运的护航任务(上海-基隆、高雄、佐世保、青岛等地)。并且该舰运气也不错,多次躲过盟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几乎毫发无损的等到了日本战败投降。甚至还运气爆表的击落过美军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具体是在1945年7月1日,停靠在青岛的“兴津”号与岸防高炮一起击落了来袭的美军1架B-25轰炸机和3架P-51战斗机。
日本战败投降后,“兴津“号于1945年9月30日在舟山向中国海军投降。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战中战沉的“咸宁”号炮舰,将“兴津”号更名为“咸宁”号。“咸宁”号炮舰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该舰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建造的第一艘军舰,虽然只有区区400吨,1928年下水仪式时,连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都专门赶来庆祝。 “咸宁”号于1949年起担负定海、大陈岛防务。1950年6月,舰上的日制舰炮被3门美制76毫米舰炮、2门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和4门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替换。1950年7月,该舰在汕头外海截获香港开往上海的英国商船“北光”号,将船押解至澎湖卸下货物后空船放回。1953年改为巡防舰,最终于1956年退役,结束了其传奇一生。
51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